44.第四十四章:风波(1 / 2)

科举官途 参果宝 2601 字 2个月前

在云天书院的求学日子, 很多学子感觉到非常不适和困难,但是在林清这边, 却是如鱼得水!

云天书院的各项教学制度都非常先进,每日清晨起床会进行身体锻炼,然后是大家各自散去,或吃早饭或进行晨读,上午是针对科举四书五经的学习, 下午是自选课程, 君子六艺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皆可选择。每一旬休沐一天, 可自己安排活动,书院里的夫子是不会进行干涉的。

这样的生活和林清之前的大学生涯非常的像,完全没有古人读书的刻板, 生活也非常的规律, 只要顺着这样的节奏走, 就会慢慢体会到其中的乐趣。

季夫子和庄夫子两人负责上午的教学, 两人一般是隔日轮换, 从四书开始讲解, 也不管学子之前学到什么程度了,总之在云天书院,一切从头开始,只不过因为知道在座的学子都有基础在,至少背诵不成问题, 所以讲学的进度很快, 一篇文只讲一天, 第二天又会讲新的内容。想要温故知新,只能靠自己课后努力消化。

林清在听课过程中,很多以前感觉阻塞的部分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,两位夫子都是极为博学之人,讲学旁征博引,口才极佳,每一个出处典故都如数家珍,根本不会局限于一本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来讲学,让林清对自己之前所学都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。

荀夫子虽然十分器重林清,奈尔自身学问不过尔尔,没有办法给林清更多的指点,而周文彬更多的心思花在自己的科举之路上,虽有指点但是自己也不过一介秀才,学问实则没有比荀夫子高到哪里去。

而季夫子和庄夫子就不一样了,他们的讲学是有自身的积淀在的,若不是博览群书之人,根本无法将四书中的要义讲解地如此精彩,这是底蕴的差别,同样一个句子,可能在荀夫子这边只是讲解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可是在庄夫子这边他会引入历史,牵扯出更多的观点,甚至有些观点是相悖的,也会拿出来比较赏析,更遑论还会佐以时政,这些信息是林清在偏远林家村无论如何都获取不到的。

这样的教学模式,让林清就像海绵一样,不断吮吸着这些知识点。以往虽然自觉背下所有文章,但那也只是背下,心里还是有很多不确定,但是这些不确定在云天书院一日日的学习中变得确定起来。

下午的课程在林清看来就是选修课,林清选择了书和御。林清目标明确,自己是想科举入仕的,书法一道若也能得到一番指点,肯定是科举上的加分项,而御以前是指驾驭马车,在云天书院是学习骑马,林清觉得这项技能也非常必要。

更加让林清欣喜的是,云天书院的藏书楼有近2000卷的藏书,甚至很多名家珍本都可以在藏书楼观赏,只要一结束一天的课程,林清就会到藏书楼看书,不到藏书楼馆主催促,绝不回去。

林清珍惜着在云天书院的每一天时间,在他看来能进入云天书院读书确实是他做的无比正确的一个决定,可能在这里读书的三年时间,将会是他将来在这个古代王朝立足的根本!

只是无论在哪里,都有不顺心的事情,在云天书院也不例外。

虽然云天书院允许学子出去住宿,但是因为每天晨练的时间非常早,再加上很多人都以能进入云天书院读书为荣,住宿的价格又很便宜,大部分学子尚未成家,所以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住书院给学子提供的寝室中。

因为学子众多,一间寝室要住四个学子,林清的寝室中除了他,还有李守泽、马东辰、黄永智三人。

经过接触,林清知道这三人都是江南人,李守泽是苏州府本地人,马东辰来自扬州府,黄永智来自应天府。可能江南富饶,这三人的吃穿用度也是不俗,以李守泽最是露富,往往随手用的一个砚台就值上百两银子,另外两人也不遑多让,使唤斋夫跑腿买东西都是随手一二两银子的跑腿费,让林清看了也是连连摇头。

或许都是江南人,再加上家境相仿,三人迅速结交起来,并且默契地孤立了林清。

幸亏林清早就是成年人的思想,也明确知道自己来书院是读书的,否则这被孤立的滋味,确实不好受。

马东辰和黄永智都是十五岁的年纪,自诩读书人的身份,在明面上也不会为难林清,但是李守泽年纪最小,也最是任性,有时候对着林清直接就是言语讥讽,林清只做不知。

林清手头虽然现在还剩下一些银子,但是考虑到未来三年自己并没有太多心思花在赚钱上,林东阳又是一个一旦钻入木雕工艺中就会变成一个痴人的状态,完全不会再去想金银之物,所以在吃穿用度上,林清还是秉持着能省则省的原则。

书院发了两套春秋季统一制式的学子服,要求学子每天必须着学子服入学舍,虽然现在天气不热了,但是每天需要晨练,男子又火气旺、容易出汗,基本上隔天就要替换一次衣服,也需要将替换下的衣服清洗干净。

李守泽三人都是叫书院的斋夫送到别处去洗的,为了方便多日积攒衣服换洗,甚至还到外面做了好几套一模一样的学子服,而林清则是整日里雷打不动地自己洗自己的衣服。

话说李守泽之所以对林清那么不客气,也是因为李守泽见林清自己动手洗衣服整理房间,想叫他帮着一起洗衣服,被林清拒绝了,这才每天一见林清就不对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