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如海(23)(2 / 2)

趁着这时候,当今迅速开启广东、安徽两省的税制改革,依着广东的例子,有了经验和参照,推行更加顺利。

而在这年末,乔喻顺利入阁。

林如海是科举出身,前科的探花,先入翰林院,后进御史台,之后外放盐政,回京后由户部侍郎升上户部尚书,走的是正统入阁路线。乔喻品级够,资历够,政绩够,在其余几个人选里脱颖而出。

入阁后的排名虽在最末,但乔喻依旧监理户部,因此无人敢小看。而新任户部尚书为原左侍郎赵蕴,即乔喻为左侍郎时的那位右侍郎。赵蕴在乔喻手下多年,早被压制惯了,即便成了尚书也还得继续听乔喻的,轻易不敢阳奉阴违。

内阁作为本朝最高官署,几乎所有的政务都会经过几位阁臣之手,对皇帝“不合理”的诏旨,内阁可以拒绝草拟,封还执奏。皇帝不满内阁票拟,发回重拟时,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,可以拒绝重拟,以原票封进。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,然而实际上能掌握的权力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控制力。

比如上皇在位时,内阁更像一个文书机构,上皇有绝对的控制权,阁臣无可置喙,内阁一度成了上皇心腹养老之所。到了当今这里,控制力就没有那么强了,一些政令时常被打回。

即便当今想要控制内阁已久,无奈手底下的人要么资历不够,要么品级不够,而且他欣赏的人才大多不是科举出来的。其他部门都没什么,唯有内阁,非翰林不可入,直接立了个高高的门槛。

乔喻能进多亏了原身底子打得好,在他到来前刷足了资历,光在翰林院和御史台的十来年就磨人得很,幸而原身坚持下来了。

入了阁,乔喻却成了老小,在一干阁臣里年纪最轻,资历最浅。要不是有当今做靠山,还得坐一段时间的冷板凳。虽然现在经手的都是些繁琐杂务,大事上没多少话语权,但乔喻不着急,他最年轻啊,首辅次辅都是和上皇差不多年纪的,其余群辅也没小上多少。

资历么,熬着熬着就有了。

乔喻淡定地在纸上写着建议,写好了贴在奏折上,这便是“票拟”,皇帝用红字做批示,称为“批红”。将分到手里的折子处理完,乔喻就开始继续查阅内阁的过往批复档案。这些往来记录能帮助他更快地熟悉手头事务,尽快站稳脚跟。

除了每日里处理一定的折子,偶尔去趟户部,乔喻的空闲时间反而多了起来。干脆接手了林瑜的政治嗅觉教育。沈时微对科举的解读非常到位,精准而不失灵活,只是终究是不曾做过官的,虽然凭借邸报能看明白朝堂局势,但林瑜需要的不仅仅是看懂,还需要学会应对。

官场风云瞬息万变,身处其中,容易当局者迷。林瑜已经七岁,作为本朝袭爵的最低年龄,七岁已经不算是孩子了。乔喻先从本朝起,将各方势力一一细数一遍,林瑜起先听得眼晕,只能费力记下来,回去琢磨。一段时间以后,乔喻提问时,林瑜已经能做到举一反三,从史书里寻找相似的案例加以对比分析。让乔喻不得不感叹,林家的基因是真好。

等到来年秋时,林瑜已经成长为一只腹黑小包子了。

这日,贾府来人报丧,原来是宁府蓉大奶奶去了。

贾敏很是愣了愣。

自去年敬大哥哥寿宴上出了丑闻,她便再不踏足宁府了。这个蓉儿媳妇生得好,为人处世也好,原本她是很喜欢的,只是后来却传出了“爬灰”的流言来,宁荣两府对此讳莫如深,让她感觉很不好。

只是人都去了,生前的事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。

贾敏收拾好心情,去送侄孙媳妇最后一程。葬礼上,贾蓉看着平常,反倒贾珍哭得很伤心,贾敏觉得不像样。又见大家全当看不见,便只能将脸转到另一边去,眼不见为净。

为了葬礼好看些,贾珍给贾蓉捐了个龙禁尉。这倒没什么,只是出殡时贾敏却又吓了一跳,秦可卿的棺材竟用的是亲王规格的樯木板,听说还是先义忠亲王定的。

贾敏气得肝疼,好在二哥还知道轻重,叫换了这逾制的棺材。可没想到珍儿竟是半点不在意,让人无可奈何。

贾珍混账惯了,除了贾敬没人管得了他。他既要大办葬礼,族人们也只能照做。

但秦可卿毕竟只是小辈,来参加葬礼的旧交们除了北静王亲自来了,其余来的都是同辈。品级虽不高,不过胜在人多,一场葬礼当真是看着热闹非凡。

而贾敏当天就回了家,却没想到才没几天,贾家就得了圣旨,荣府进宫多年的大姑娘元春得了恩典,赐婚北静王侧妃,即日回府待嫁。另有当今所赐嫁妆一台,以及皇后和各位后妃的添妆一箱。

作者有话要说:  过年了,好忙好忙好忙……晚上十一点半准时开始码字的我_(: 」∠)_已经是个废人了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