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体生活给孩子提供了互相学习的环境,这是家庭环境很难营造出来的,不管他李老二是多么的牛逼,何芳是多么的学霸。
有一个作家自编教材让儿子自小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家上学,号称反抗现代的学校教育。
这种做法先不管结果如何,首先目的性就不对,不去学校,不融入集体,孩子没有同学,甚至连异性都少有接触,这在感情上是一种缺失,让孩子未来所有的可能都受限于父母观念的局限和资源的有限,这真的就变成了“孩子你慢慢爬了”。
所以从长远来看,集体生活是绝对有利于孩子成长的。
“行,那你和博师傅说一声。”何芳没有反对的理由,她对李览的要求也是永无止境,虽然李览小小年纪已经写就了一手不错的毛笔字,可是在她看来,那是远远不够的。
“那就交给我吧。”李和笑着应了,他决定给北极寺捐一笔款子,用于改善寺庙的教育,博和尚收养了不少的弃婴和孤儿,现在里面和李览同样年龄的小沙弥都有五六个。
何芳突然道,“哦,对了,三叔刚刚来电话了,说他们家的燕子来京城打工了。”
“李燕?”李和眉毛拧的老高,“什么时候来的,我怎么不知道?”
何芳点点头,“说来都有半年了,是和家里吵架以后赌气跑出来的,前几天才给家里寄的信,三叔他们才知道。”
李和问,“有她地址吗?”
何芳拿出一张纸条,递给李和道,“这是三叔按照信上的地址报给我的。”
“嘿,这地方我还真熟悉。”李和一看地址,居然是望儿山那一片,他在那里住了好几年,自然是熟悉的很,他把纸条揣在口袋里,然后道,“晚饭别等我了,我先去看看。”
何芳道,“不用这么着急,明天去就是。”
李和摇摇头,“我不放心,还是赶紧去看看,搁在心里是个事,要不然晚上睡觉都睡不着。”
这是他的堂妹,不管怎么样,他都得去。
他到隔壁于德华家的老宅把董浩和张兵两个人都喊出来道,“跟我出去一趟,给大奎打个电话,让他多带几个人,有几辆车开几辆车。”
地址上虽然有具体的门牌号,可是他担心还是不一定作数,万一要认真找人,还是需要不少帮手。
“我现在就打。”董浩点点头,和张兵把门带上,就跟着李和出门。他们俩现在就住在于德华家的老宅。
大奎等人来的很快,李和的车子刚到圆明园,他们一溜排七八辆车就跟着上来了。
李和按照地址,找到了地方,可是到之后,发现居然是一个邮局,看来这丫头是纯心不想让家里人找到她,但是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,还是留了一个地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