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零二章 保家卫国(1 / 2)

皇明天子 吾谁与归 2616 字 20天前

吴孟明带着三个着黑色蓑衣的锦衣卫,步入了中厅,五花大绑还被塞了嘴的沈棨剧烈的挣扎着,不停的发出呜呜的声响,但是无论是吴孟明还是宣府的当地官员,还是跪了一地的人,都不想听他到底想说什么。

吴孟明坐在中厅之中,看着富丽堂皇的宣府衙门,让锦衣卫将沈棨收监。

王承恩让吴孟明隐藏行迹,其实更多的目的是让他暗中调查,烧毁粮仓之事,哪里是沈棨一个人可以干得出来?那自然会有同党,而一旦沈棨要被稽查的消息传出,那同党自然闻风而动。

这就是王承恩担心的宣府卫军哗营,这很有可能发生,一任巡抚,二品大员,封疆大吏,他们的权力在地方,早就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。

但是吴孟明堂而皇之的走进了宣府,走进了巡抚衙门,将沈棨收监的原因,也是担心宣府卫军哗营。

沈棨在宣府并非铁板一块,宣府也并非上上下下全都是通敌卖国之徒,若是如此,代善完全没有必要向归化城而去,而是直接入宣府,劫掠关内。

沈棨烧毁粮仓资助建奴攻伐归化城后,整个宣府就进入了一种十分凝重的对立状态,依旧忠诚于大明的军卒、千户、都指挥使,对沈棨所作所为愤慨不已,扬言要诛国贼。

而沈棨敢烧粮仓,自然早就做好了准备,一场火并已经近在眉睫,马上就要发生,作为皇帝的传声筒的锦衣卫此时继续保持自己的沉默,不出面抓捕沈棨的结果,就是坐看宣府哗营火并。

而王承恩的主要目的,并不是抓沈棨的同党,而是防止宣府哗营,招致大祸,所以,吴孟明才选择了提前动手。

“比万岁爷的乾清宫还要阔绰,前后四厢,共计四百间房,仆从两百余名,家人近千,徒子徒孙比之魏珰更甚,好一个堂堂的巡抚大人。”吴孟明四处打量着这个巡抚衙门。

论规模,宣府的巡抚衙门自然没有违制僭越,但是论情调和内里,显然宣府巡抚衙门比大明朝廷更有钱。更加精致,更加秀气。

甚至吴孟明还看到了一个不亚于乾清宫御书房的书房,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书籍,只不过就吴孟明看来,多数都是没有翻阅过,少数被看过的基本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艳书。

长期掌握山西至建奴的财富密码的宣府巡抚,手中怎么可能没有钱?

各种古玩、书画、玉器,堆在府库里都落了灰,显然这些个东西,可能是沈棨一时兴起,看到了就买下了,买了之后,也就忘了,扔在了府库里。

“吴千户,咱们是不是把这些都打包回京师给万岁送去?宫里的物件,可是老些年没有换过了,这些个卖又卖不掉。”一个锦衣卫握着手中的绣春刀只能连连摇头。

自从魏珰开始抄家致富之后,地方对于来自中央的查封有这自己的一套应对的逻辑。

任何的家私,在地方都变不了现,包括各种私人的宅院、田亩的任何有价值的物品。

这些个古玩、字画、玉器、珍宝,的确都是好东西,南来北往,甚至连波斯编毯、松石都有很多,但是这些在宣府卖不掉,打包回京,除了堆到内官监,其实也卖不掉。

一旦被查封,这些物品都会变成脏货,而脏货因为自带的霉气,很难找到下家,即便是能卖掉,也是不足其原来价值的十分之一卖掉。

在应对朝廷这件事上,地方的官员们,能够互相放下信任,团结一致对上,也是大明朝独特的风景线了。

“好主意,给万岁带回去,反正卖不掉,就放乾清宫里充牌面也是好的。”吴孟明十分确信的点头的说道:“万岁爷大概是不怕这些东西妨到大明国运的。”

大明皇帝的命格很硬,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,那么多道雷都劈不死,连火都点不了一个,这不是命硬是什么?

吴孟明将宣府巡抚收监的之后,还要在宣府停留很久,继续彻查宣府仓储失火大案,还有负责与户部运粟实边的大使对接,他很忙,事情很多,所以才会带五百人的诛邪队来到宣府。

本来以为抓人是大头的吴孟明,很快就比无数的公务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
在吴孟明抓人并且宣府运粟实边稳定军心的时候,大小平顶山的战况愈加激烈起来。

在第一次冲突失败之后,建奴并没有放弃他们进攻的打算,然而愈加血腥。

没有战俘。

从头到尾,建奴和大明军的互相征战中,没有任何的战俘,这让耿如杞十分的恼火。

没错,耿如杞下达了一个在军卒们都看起来很蠢的命令,就是要将战俘集中看押,好生看管,而战俘在战后角力中最重要的筹码。

对于一个主帅而言,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战场。

但是大明军也好,蒙兀军也罢,甚至连耿如杞亲自组建的保商团,都没有人理会这条命令,战场上所有还能活着的生物,都被杀红了眼的将士们,一刀给剁了,偶尔会是两刀,甚至数刀。

大同府卫军是没得办法,自己家的大帅,下的命令自然要遵守,但是保商团长期和马匪战斗,个个都是血海深仇,这会儿抓到了这些马匪的主子,还哪里顾得上?

蒙兀人的成分比较复杂,有土默特部、有察哈尔部,甚至还有些喀喇沁部的蒙兀人,但是建奴在察哈尔右翼中旗制造的杀孽,只有无数的敌人的血才能偿还,即便是三个部族平日里看不顺眼,但是他们终归都是认同自己蒙兀人的身份。

耿如杞虽然骑不得马,拿不起枪,甚至连拿笔都抖动,但是依旧坚持在大平顶山前线的大帐之内坐镇,虽然面色苍白,但是各台吉、总兵都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大帅病弱的模样。

当然耿如杞亲自率领军卒打出的第一仗的胜利,文弱书生的披坚执锐的模样,同样烙印在他们心里。

“你们听不懂人话吗?!某说了多少次了!不要杀俘!不要杀俘!你们在做什么?难道不知道我们手里握着战俘,在战后有多么重要吗?军令如山,为何不从!”耿如杞气急败坏的训斥着各台吉、总兵,整个大帐安静到了极致。

耿如杞看着一言不发的众人,叹气的摇头说道:“杀也杀了,暂且这样吧。”

“呼。”诸位将领松了一口气,坐直了身子。

法不责众?

搁军队里,可没什么法不责众,不尊将令杀无赦,管你多少人!